上门服务24小时接单-免费全国空降app下载,600快餐2个小时qq,全国楼凤论坛兼职平台

?
走进邕城,
为您展开山清水秀的城市画卷

十天内自动登录

X

请输入用户名

6-16位字符,可包含数字、字母

请输入正确手机号

请输入验证码

已阅读 《南宁数字方志馆用户协议》

X
X

60s后重新发送

X

恭喜您,密码修改成功

请牢记您所设置的新密码,4s 秒后自动跳转到平台首页

X
?
首页 > 方志南宁 > 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 > 广西南宁:让各族群众共传非遗、共享“瑰宝”
返回列表

广西南宁:让各族群众共传非遗、共享“瑰宝”

观看非遗展演、体验中医药诊疗、逛美食集市……6月14日,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2025年“文化和自然遗产日”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在邕州剧场举行。各族群众通过沉浸式体验非遗项目,感受传统文化与现代潮流的交融,触摸非遗融入现代生活的独特“脉动”。

近年来,南宁市大力推进非遗?;ご泄ぷ鳎岢执丛煨宰?、创新性发展,鼓励更多人参与传承,不断丰富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,让非遗在新时代焕发蓬勃生机,让各民族共享薪火相传的文化“瑰宝”

加强非遗系统性?;?/span>

每到广西三月三前夕,南宁桂衣民族服装有限公司负责人、总工艺师郑文银就非常忙碌。她一边指导员工们加紧制作民族服饰,一边遥控公司在民族服饰展示厅进行布展。

“我们采取前店后厂的方式,工厂设在百色市隆林县,门店设在南宁,以此走向区内外,走向世界?!敝N囊怠U饷勇×窒亟橥⑾缒巧4遄叱隼吹摹?5后”,2009年创办了服装公司,公司不断发展壮大,吸纳了近200名各族同胞就业。

郑文银的故事是南宁市保护和传承非遗的缩影。南宁市坚持?;の?、抢救第一、合理利用、传承发展的方针,出台相关政策文件,完善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制度,做好传播推广、传承体验工作,不断提升非遗?;ご蟹⒄顾?。

目前,南宁拥有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280项,其中国家级代表性项目9项、自治区级代表性项目184项;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74人,其中国家级8人、自治区级94人。依托自治区级文化生态保护区、广西非遗形象体验店、广西非遗美食体验店等,推动非遗生产性?;ず拖低承员;すぷ?,持续提升非遗的社会可见度和影响力,让非遗更好融入现代生活。

守护共有精神家园

每年春节,南宁市都会开展“非遗过大年 文化进万家”年俗文化宣传推介活动,营造各民族共庆欢乐、祥和、喜庆中国年的浓厚氛围,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;广西三月三期间,新一代“刘三姐”“阿牛哥”与各族青年踏着欢快的迎客歌,一起迎接八方来客,带领大家体验沉浸式演出

南宁市以民俗节庆文化为载体,在各县(市、区)策划举办“一地一节”活动,组织“广西三月三·八桂嘉年华”文化旅游品牌活动,打造武鸣“三月三”歌圩、宾阳炮龙节、横州茉莉花节等节庆活动。这些承载着多项非遗的民俗节庆在各民族中传承发展,由各民族共同享有,是各民族长期交往交流交融的体现。

丰富的节庆活动,也是南宁宣传党的民族政策、展示中华文化、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的重要平台,将“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”“各民族都是一家人”的理念根植各族群众心中。

文旅融合促“三交”

6月14日,2025年“民族团结·桂黔多彩民族文化嘉年华”系列活动在南宁市图书馆启动?;疃瓜止笾荨⒐阄髁降囟嗖实拿褡逦幕?,促进两地在文旅融合、互嵌发展等领域的交流合作。

非遗与旅游的深度融合,既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,也是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、民生产业和幸福产业的发展方向。南宁市推出一系列“非遗探寻之旅”精品线路,融文化之旅、美食之旅、乡村之旅为一体,既可作为“深度精品游”,又可成为“城市微度假”。

畅游百里秀美邕江,品尝南宁老友粉、酸嘢,欣赏国家级非遗邕剧、粤剧,体验茉莉花茶制作技艺……非遗和旅游深度融合,促进南宁文化和旅游、文化与经济相互融合,推动非遗与节庆经济蓬勃发展,也在旅游活动中促进了各民族“三交”。

文化传承添活力

气势恢宏的鼓乐表演《壮乡鼓韵》中,小演员们用铿锵鼓点传递八桂文化的豪迈;戏曲行当展示《邕城戏韵》中,一招一式尽显传统戏曲的韵味;天琴弹唱《木棉坡》和壮族山歌《山歌年年唱春光》,用悠扬的旋律展现了传统音乐的独特魅力……

今年3月29日,第三届中国—东盟非物质文化遗产周“邕州学堂”非遗传承教育成果展在邕州剧场举行。来自15所中小学校的近300名学生,通过丰富多彩的非遗展演,彰显了青少年在文化传承中的活力与担当。

近年来,南宁市大力推动非遗进校园,在各县(市、区)中小学常态化开展非遗课程,剪纸、傩舞、点米成画、狮舞等形式多样、内容丰富的非遗课程,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学习。

南宁还大力推进戏曲进校园,组织戏剧院团到全市中小学开展邕剧优秀剧目展演,普及戏曲知识,让学生感受优秀地方戏曲魅力,提升文化素养。

通过“非遗+教育”模式,以文化人、以美育人,让青少年近距离接触非遗、体验非遗,在潜移默化中增强青少年对中华文化的认同,自觉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者、传承者。